上海在語文教學中是如何引導學生“會讀”、“愛讀”,如何培育學生閱讀素養(yǎng)的呢?
上海在語文教學中是如何引導學生“會讀”、“愛讀”,如何培育學生閱讀素養(yǎng)的呢?
上海在語文教學中是如何引導學生“會讀”、“愛讀”,如何培育學生閱讀素養(yǎng)的呢?上海市的主要做法有:
學習經(jīng)歷的本質(zhì)是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思考過程及伴隨該過程的思考方法,以促使學生掌握閱讀策略,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升閱讀素養(yǎng)。人類的思考有個特點,即伴隨著問題的不斷深入,思考就不斷地推進。因此,閱讀教學設計的問題,本質(zhì)上是為學生提供思考問題的視角。問題與問題之間構建起的邏輯關聯(lián),隱含了思考過程及伴隨過程的思考方法,是“閱讀策略”的外在體現(xiàn)。
構建有效的學習經(jīng)歷需要建立“閱讀文本”“閱讀任務”“閱讀策略”三者之間的關系,即關注文本(或情境)、任務(如閱讀目的等)、策略(如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完成閱讀任務的思考路徑)之間的關系。
文本是學習的對象,任務隱含了目的,把握了學習對象,明確了具體目標,才能選擇合適的策略,進而完成任務,并在任務完成的過程中提高閱讀技能。而“問題鏈”構建了學習內(nèi)容之間的邏輯關系,揭示了完成閱讀任務的思考方法、思考路徑,提供了指導閱讀策略的抓手,為學生的閱讀活動提供思維支架,促進了學習的深度與廣度,有效地指導學生“會讀”。
上海學生閱讀素養(yǎng)培育倡導單課教學提供必要的思考過程與方法,具體表現(xiàn)為聚焦閱讀目的(或內(nèi)容主旨)提出一個核心問題,然后再分解為若干個下位問題,下位問題之間構建起一定的邏輯關聯(lián),形成一個由淺入深、逐層推進的問題鏈。這個問題鏈表征了破解核心問題的思考過程與思考方法,是“閱讀策略”的外顯。以下例舉初中階段常見的四種文本閱讀教學中問題鏈設計的典型案例。
案例1:小說 《孔乙己》教學問題鏈設計 核心問題:《孔乙己》的主題是什么? 下位問題鏈: 1.這篇小說的敘述者是誰?采用了什么視角? 2.在十二歲的“我”的眼中,孔乙己的形象是怎樣的? 3.十二歲的“我”眼中的孔乙己,在魯鎮(zhèn)人心中的地位是怎樣的? 4.成年后的“我”是如何看待孔乙己的命運? 5.作者借成年后的“我”的反思,想要表達什么? | 案例2:散文 《老王》教學問題鏈設計 核心問題:作者想表達什么? 下位問題鏈: 1.第1-7 段中,老王的“不幸”體現(xiàn)在哪里? 2.老王待“我”如何? 3.作者是怎樣來表現(xiàn)老王的? 3.1 第1-7 段主要用了什么表達方式? 3.2 第8-16 段寫告別的一幕用了什么表達方式? 4.作者為什么要表現(xiàn)這樣一個人物? 5.為什么用這樣的表達方式來表現(xiàn)這個人物? |
案例3:說明文 《中國石拱橋》教學問題鏈設計 核心問題:這篇說明文的中心是什么? 下位問題鏈: 1.研讀第1-3段,概括石拱橋、中國石拱橋的特征。 2.研讀第4-5段,概括趙州橋的特點及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 2.1 哪些是陳述事實的語言?哪些是表達看法的語言? 2.2 作者借助表達看法的語言傳遞出哪些思想感情? 3.第9段和第3-8段是什么關系? 4.借助第10段與第9段的關系,作者想表達什么? | 案例4:議論文 《論教養(yǎng)》教學問題鏈設計 核心問題:作者的核心觀點是什么? 下位問題鏈: 1.作者提出了哪些核心概念? 2.聚焦“教養(yǎng)”這一概念,作者談了哪些想法? 3.聚焦“風度”這一概念,作者談了哪些想法? 4.第11-12 段和第5-10 段之間是什么關系? 5.通過這樣的邏輯關系,作者要表達什么觀點? |
以上四個文本,代表了兩類不同文本類型,《孔乙己》是虛構類文本,《老王》、《中國石拱橋》和《論教養(yǎng)》是非虛構類文本,前者的閱讀任務偏向于獲得文學體驗,后者的閱讀任務偏向于提取信息。依據(jù)不同文本類型,不同的閱讀任務,四堂課設計了不同的閱讀策略,表征為不同的問題鏈,為學生提供了不同的思考過程、思考方法,訓練了學生不同類型的閱讀技能,如獲取信息、形成解釋、反思評價文章內(nèi)容、反思評價表現(xiàn)形式等。
上海學生閱讀素養(yǎng)培育實踐強調(diào)單元教學。單元教學通常是以單元主題為線索,聚焦單元目標,遵循學生學習的一般規(guī)律,統(tǒng)籌設計相關的教學內(nèi)容、作業(yè)、評價和學習資源,并保持這些要素之間的一致性,開展連續(xù)課時、循序漸進的教學。初中語文單元教學聚焦閱讀思考方法的學習,以“問題鏈”的形式呈現(xiàn)閱讀的思考方法,以閱讀思考方法為主線重組教學內(nèi)容,設定培養(yǎng)“閱讀策略”的修習經(jīng)歷,構建“教讀課文”“自讀課文”“課外閱讀”(包括名著閱讀、課外古詩詞誦讀)“三位一體”的閱讀體系,創(chuàng)設有效的學習經(jīng)歷,由課內(nèi)向課外延伸,實現(xiàn)由教師引導閱讀到學生自主閱讀的轉(zhuǎn)變。即注重以教讀課為載體“學”得相關的閱讀策略,以自讀課為載體操練、鞏固教讀課的所學,以名著閱讀、課外古詩詞誦讀、綜合實踐活動等為載體遷移、運用課內(nèi)所學閱讀策略開展課外語文實踐活動,輔之以必要的作業(yè)訓練、評價檢測,“習”得相關的閱讀策略,提升閱讀素養(yǎng)。
常見的單元教學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三位一體”式的閱讀學習,適用于閱讀技能訓練單元,如案例5所示。另一種是項目化學習,適用于“活動探究”單元,如案例6所示。
案例5:“三位一體”式的閱讀學習——“小說”單元教學問題鏈設計 閱讀文本:《變色龍》、《我的叔叔于勒》、《二十年后》 單元教學目標: 分析人物的生活情形、人物對待某些事件的態(tài)度、價值判斷等,推斷小說發(fā)生的社會環(huán)境特征及作者的價值追求。 核心問題:作者想表達什么? 1.人物的表現(xiàn)是什么? 2.人物表現(xiàn)背后隱含的價值判斷是什么? 3.這種價值判斷代表了哪一類人的共識? 4.這種價值判斷反映的社會環(huán)境特征是什么? 5.作者對這種社會現(xiàn)實持怎樣的態(tài)度? |
案例5問題鏈在“過程與方法”維度揭示該單元教學目標中隱含的閱讀策略,統(tǒng)攝了三篇小說的閱讀思考路徑。每篇小說的閱讀內(nèi)容不同,閱讀策略有差異:有的偏向于通過分析人物生活情形推斷小說的社會環(huán)境,如《二十年后》中鮑勃對西部生活的描述,又如《我的叔叔于勒》中描述的菲利普一家的日常生活;有的偏向于分析人物對某些事件的態(tài)度、價值判斷以推斷社會環(huán)境,如《變色龍》中一群人對這起治安事件的表態(tài)?!蹲兩垺泛汀段业氖迨逵诶铡肥墙套x課,教師教閱讀策略,學生以“學”為主?!抖旰蟆肥亲宰x課,以學生“習”為主,學生運用教讀課所學閱讀策略解決新的閱讀任務,練習、鞏固、內(nèi)化閱讀策略。
案例6:“項目化學習”——八年級“新聞采訪與新聞寫作”活動探究單元問題鏈設計 任務1
完成五篇新聞閱讀
思考路徑:
1.消息、新聞特寫、通訊、新聞評論各有哪些文體特征?
2.閱讀這四類新聞的閱讀策略是什么?
任務2
完成一份校園新聞采訪
思考路徑:
1.采訪有哪些一般的方法和步驟?
2.準備報道校園生活的什么題材?
3.如何擬寫采訪提綱?
4.如何收集校園新聞素材?
任務3
完成一份校園新聞報道
思考路徑:
1.選擇用什么新聞體裁來報道這一活動?
2.從預選的新聞體裁出發(fā),需要采訪哪些新聞事實?
3.如何安排新聞素材的順序?
4.所選的新聞體裁應具備怎樣的語言特點?
案例6活動探究單元的學習主要依靠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在“做中學”,因此,更接近于“項目化學習”。這種課往往聚焦單元教學目標,設計3-4個學習任務(或?qū)W習活動),學習任務之間注意一定的邏輯關聯(lián),每個任務以1-2個問題統(tǒng)領。這樣的問題鏈為學生“做中學”提供了必要的思維支架,引導學生經(jīng)歷文本的形成過程,掌握一定的閱讀策略,幫助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系統(tǒng),有效地指導學生“會讀”。
學生閱讀素養(yǎng)的發(fā)展有相當部分來自于實踐智慧(又稱默會知識、直接經(jīng)驗)。實踐智慧關注的是普遍與特殊的聯(lián)結(jié),只能由個體從特定的情境、學習經(jīng)歷中獲得。因此,上海學生閱讀素養(yǎng)培育倡導開展多樣化的語文閱讀活動,拓寬學生閱讀文本的類型,豐富學生的閱讀經(jīng)歷,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學生在閱讀實踐中不斷汲取實踐智慧。這方面較為典型的經(jīng)驗是開展整本書閱讀活動、綜合性學習活動、分級閱讀指導。
上海學生閱讀素養(yǎng)培育實踐重視以“整本書閱讀活動”為抓手,指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引導學生采用梳理式閱讀、闡釋性閱讀、問題式閱讀、演繹式閱讀、評析式閱讀、移情式閱讀,啟發(fā)學生反思、梳理單篇閱讀策略,并將其遷移、運用到課外閱讀中,建立同類文本閱讀之間的關聯(lián),提煉共性的思考路徑和方法,構建適合自己的閱讀策略。以指導學生學習撰寫讀書筆記、讀書小報、讀后感等方式,將課內(nèi)閱讀與課外閱讀有機地結(jié)合在一起。
案例7:小說《魯濱遜漂流記》整本書閱讀活動設計
案例8:紀實文學《紅星照耀中國》整本書閱讀活動設計
1.畫一張魯濱遜漂流的線路圖(或航海圖),注明時間、地點、出航的原因。
2.給魯濱遜生活了27年的荒島起四個名字,闡釋理由。給這四個名字排序,闡釋魯濱遜的命運軌跡及心路歷程。
3.梳理魯濱遜在荒島生活時面對的困難及解決方式,指出魯濱遜解決方式與野人解決方式的差異。
4.摘錄作者的生平經(jīng)歷及所處的時代背景,說明魯濱遜所代表的社會階層的特點。
5.撰寫一篇“魯濱遜小傳”。
1.梳理采訪軌跡(以思維導圖呈現(xiàn)),包括采訪對象、采訪時間、采訪目的、采訪背景等。
2.將作品中的章節(jié)進行重組,分為以人為主的章節(jié)與以事為主的章節(jié),并闡釋重組理由。
3.結(jié)合作品中作者的觀點,使用合適的修飾詞和限定語,為重組的章節(jié)擬定新的小標題。
4.比較書名《紅星照耀中國》與《西行漫記》的差異,指出標題背后的價值意義。
5.觀看革命領袖的相關影視作品,上網(wǎng)收集他們的生平資料,與該紀實作品作比較閱讀。
6.重擬《紅星照耀中國》的序言。
這類閱讀活動,一般需要兩至三個月的周期,小組合作完成。設計的驅(qū)動型學習任務組合在一起,構成了解讀某一類書的思考路徑,同時還關注多種文本類型的比較閱讀,如網(wǎng)絡電子文本、非小說文本、影視資料等。這類活動有較強的趣味性,為探究性學習、合作性學習提供了實踐機會,突破了課堂學習的局限,豐富了學生的學習經(jīng)歷,有助于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
語文綜合性學習是一種學習方式,表現(xiàn)為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讀寫聽說能力的整體發(fā)展、語文與其他學科的溝通、課堂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jié)合,有較強的開放性、實踐性和探究性。上海歷來重視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語文學習的渠道,將語文課程活動和其他課程活動、課堂學習和課堂以外的語言實踐有機地結(jié)合在一起,為學生營造主動、自主、生動活潑地學習語文的環(huán)境,指導學生運用語文知識、技能解決現(xiàn)實問題,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學生在多渠道的閱讀活動中,提高語言運用能力。
這類綜合性學習活動將紙質(zhì)文本閱讀、電子文本閱讀、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較好地整合在一起,培養(yǎng)互聯(lián)網(wǎng)電子文本的閱讀策略、可聽文本的閱讀策略,培養(yǎng)學生跨學科的綜合運用能力。
案例9:“倡導低碳生活”綜合性學習活動設計
任務1
編輯電子宣傳冊
任務2
擬定標語,手繪海報
任務3
向全校師生發(fā)一封倡議書
1.設定電子宣傳冊的欄目;
2.上網(wǎng)收集關于“碳排放危害”的相關資料與數(shù)據(jù);
3.小組合作開展問卷調(diào)研,收集“如何踐行低碳生活”的建議;
4.小組合作編寫電子宣傳冊,推送到學校公眾號。
1.小組合作,征集、評選“倡導低碳生活”的標語;
2.制作手繪海報;
3.小組評選最佳手繪海報,并張貼在校園宣傳欄。
1.學習倡議書的撰寫格式;
2.完成一封倡議書;
3.利用校園廣播臺或電視臺,宣讀倡議書,或?qū)⒊h書推送到學校公眾號。
上海市從2013年初開展“上海市中小學漢語分級閱讀標準研制”項目研究,借鑒國際分級閱讀實施的成功經(jīng)驗,根據(jù)學生不同的心智水平,以體現(xiàn)學生的認知能力為立足點,以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為價值追求,運用實證方式,重點從漢語閱讀能力分級標準和閱讀文本分級標準兩個方面開展研究。項目前期重點聚焦學生漢語閱讀能力分級標準的研究,形成《上海市中小學生漢語閱讀能力分級標準(暫定稿)》,并出版《上海市中小學漢語分級閱讀標準研究報告——閱讀能力分級》一書。2016年至今,重點聚焦?jié)h語文本分級標準的研究,為基層學校開展分級閱讀提供了理論依據(jù)與技術支持,為學生提供適合其認知水平與發(fā)展需求的多樣化、多層次的閱讀體驗,更好地拓寬學生的閱讀文本類型,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上海學生閱讀素養(yǎng)表現(xiàn)好,得益于語文教學,還得益于上海教育政策的支持、學校文化氛圍的滋養(yǎng)、家庭教育的熏陶、社會文化傳媒的導引等等。為了讓每一名學生“會讀”“愛讀”,為了提升每一名學生的閱讀素養(yǎng),社會、學校、家庭攜手共進,共同努力。(上海市教育委員會教研室)